您当前的位置:主页 > 心晴游记 >
纣王殿采风
作者: 张朋辉 来源:河南日报 发布日期:2021-09-30 15:49 查看次数:

    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,纣王殿算是一个记载故事的中国传统村落村庄地名。

    纣王殿位于鹤壁市淇县西北山区,距县城30公里,是淇县、林州和卫辉三地交界处,因3000多年前纣王在此屯兵而得名。2013年,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,是河南省传统古村落保护发展示范点。

    乡村苏醒的时代,山河故土也是不可替代的生产力。纣王殿伴随着古老的名字和纣王练兵的传说,承载着新时代的原乡时光。

    朝歌夜弦五十里,八百诸侯朝灵山。历史书上纣王有诸多不堪故事,很多恶名都有后世朝代水分的添加。纣王勤奋治国,在纣王殿放养奴隶练兵。马兵峪、步兵峪、铜炉沟、铁炉沟,是纣王殿村主要的几条山沟,这些地名听起来就很有金戈铁马的感觉。相传纣王当年在这里建立行宫、操练军队、打造兵器。据当地人说,一座山上曾经有古建筑,相传是纣王的行宫,20世纪60年代还有较好遗存,现在还有洞穴和建筑根基残留。

    马兵、步兵尚能理解。铁炉沟打造铁兵器,按说主流认为铁兵器的使用在春秋战国,逐渐替代青铜。更早远的商朝末年似乎难有铁的故事。但在1972年河北藳城台西遗址发现有商代中期的铁刃铜钺,考古行业的颠覆越来越多,让我们也不敢完全怀疑纣王时期是否有冶铁技术,地名或也有后来朝代的利用。

    目前的纣王殿村,已通公交线路到县城,去采访的时候村口刚新立了古村落省级文保石碑,还蒙着保护油漆的塑料膜。一路上山,看到有刻着红五星的水渠,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遗留,上书夺丰渠三字。一切人文皆可水文。纣王殿的山上有诸多泉水,一处叫甘泉的泉水最有名,据说纣王、妲己在这里饮用过,有泉有河流有水库也是纣王殿水文亮点,当地河流是太行山麓北向的卫漳河水系毛细血管,最后都出省流入渤海。

    纣王殿村的山崖很多,形成了很多峡谷奇观。这些山崖壁立千仞,由于人迹罕至,成了珍稀动植物的乐园。听当地老乡说有一种鸟叫寒号鸟,让我想起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寒号鸟,是个懒散不做窝的鸟,总是晚上受冻喊着明天就垒窝而第二天又懒洋洋地贪玩。现在孩子们的课本有很大变迁,估计没有寒号鸟的故事了。

    纣王殿最高的山崖是海拔1019米的三县脑,是淇县、林州和卫辉三地交界处,站在上面脚踏三县(市),俯瞰云海苍茫,石屋隐现。

    纣王殿的石屋,是有名的石头部落。就地取材的石房子都有至少几十年的历史,时间跨度从晚清民国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。但很少见到有门楣刻字的,随行的扶贫书记和淇县文联老师说,可能是山窝里文化人不多的缘故。在一个背山面朝河谷的大院子里,发现有民国年间刻字的老房子,大家像发现宝贝一样拍照。石屋门楣上有四个大字:乔岳规丰。右侧小字: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十月上旬立,左侧书:主人某龙平、少主子某某建立。此户台阶还有清乾隆年修庙残碑一处,字迹模糊。这是发现的唯一一个有明显年代刻字的院子。想必当年也是大户人家,稍有文风。“乔岳规丰”四个字比较拗口,“规丰”很少有这样组合用法,或是“丰规”之误。“乔岳”是指像高山一样巍峨,“丰规”是指壮丽或崇高的楷模,四个字连起来就是说“门厅宏大、家风崇高”。此户背靠高山,门对山沟河谷,视野开阔,确有风范。有乾隆年的庙宇残碑,也说明村子除了商纣王传说故事外,历代还有一定丰厚的沉淀。

    老屋、老人、老树,实为乡村三宝。时光静静,一位老人在自家院子里缝补衣服,老人并没有因为我们一行人的进入拍摄而抬头,或者是习惯了游客的观光,波澜不惊。她的生活,很多城里人羡慕,岁月沉静远离山外城市的喧嚣,或许人心静了,世界就净了。

    纣王殿村分布在三条略呈东西方向的山沟内,村房坐北朝南,就形成了几条很幽深的特色小巷。很朴素的石头铺就,两边是山体或石头墙,让我想起了戴望舒的《雨巷》:撑一把油纸伞,等一个丁香花般的姑娘。

    丁香花般的姑娘没有遇见,我们却都看到自己恬静的那片乡愁。

    我们是大地的主人,却又是乡愁的奴隶。正如我们在城市里追求艺术的生活,而真正的生活的艺术常常在乡村一隅。很多村民都把山货和农具自然地陈设在院子里、屋檐下,那些自然悬挂的器具,在外人看来都是久违难得的艺术场景,又是粗犷而不失意境的乡愁语言。一户人家门廊下悬挂有两个马蜂窝(无蜂),比西瓜还要大,是地道的难得的山货艺术,或许主人并不在意我们外人眼里的艺术品,只是感觉弃之可惜,不如挂在这里待价而沽,对于不怎么见庞大蜂窝的城里人,是好几百块甚至上千块钱的收藏装饰。艺术就是生活,随意安放的锄头,就是石墙最好的装饰语言。

    说起生活的艺术,偏僻的纣王殿也是有艺术家的,还远近有名。纣王殿村一村民醉心根雕,借助山村丰富的树木虬枝,取材自然,佳作较多,被媒体报道过。用山里的树根做出艺术品,也是山窝难得的文创。

    其实,每个山民都是自己的艺术家,在朴实默默地装扮着乡村振兴的道路。山村路上看到很多正在修葺山道台阶的匠人,都是本地工人,认真地用手工工具凿刻石板路。走惯了红地毯,也来踩踩石板路吧。城里人的脚步,正在上山下乡、文旅康养、乡村振兴中,走向这大自然的石板路。石材厂机器车间做的石板,太平整太规整,没有人工凿的感觉自然。乡村景观,尽量少一些玻璃建材钢筋水泥或者车间机械化的东西,原生的古朴的自然的素材,稍微人力干预就是最好的配套。人生何尝不是画圆,我们都怀念小时候的人与自然,在他乡遇到故乡的感觉,满满是回忆。

    石屋、水泉、山景、红叶林,纣王殿吸引外界目光的四大法宝。秋天的红叶林,美得自然,红得透亮,去采访的时候还不是红叶时节,但看到过去的一些游客摄影照片,完全能感受到大自然赋予山村石屋的视觉福利。说不上名的野树和石屋错落互生,相互映衬。春天有野花,夏天是绿荫,秋天成为火一样的红叶,冬天又飘落石阶,酝酿又一个轮回。轮回背后,是乡村在苏醒,在焕然一新。在党的扶贫政策下,纣王殿从偏僻的穷山沟,已经成为知名的区域旅游目的地。石屋、水泉、山景、红叶林,见证过纣王的风云故事,也见证过历代的困苦穷仄,更见证了新时代下乡村旅游繁荣的金山银山。

    在所有纣王殿相关网络描述和摄影上,有上镜率颇高的一处石院。得力于错落有致的空间感,随行人也一起合影,见证纣王殿带给我们的传说、景观、民风。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的老家,另外的一个山村乡落,我们回不去也挥不去,山河故人原乡情怀或是永恒的话题。

    纣王殿,国家级传统村落、河南省级文保单位,有山有水有故事,是旅游、摄影、赏红叶和研究中国乡村文明的好去处。纣王的故事多留下地名痕迹,历史随风去也,乡旅得势来呈。一个美丽乡旅山村在乡村振兴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背景下向我们走来。淇县有太行之巍、诗经之河、朝歌之城、灵山之秀、鬼谷之名、林姓之根,再有这石头村落传统乡景,县域文旅经济全域旅游大有天地。



欢迎投稿,采用者送土特产,请联系我们

版权所有:纣王殿科技 CopyRight(C) 2015-2020 All Right Reserved.

ICP备案号:鄂ICP备15018423号-1 鄂公安备案号 42011102003204